每日經濟新聞 2022-12-24 14:08:44
◎作為“后來者”,憑借大規(guī)模的網絡基礎設施、遍布的基站、存算一體等優(yōu)勢,運營商們已經搶占到不小的市場。如中科曙光之類的老玩家,未來在留住存量的同時,要想拓新,勢必要給消費方交出更多的“獨家”方案。
每經記者|楊卉 每經編輯|董興生
今年以來,多項芯片被“卡脖子”,微軟Win7、CentOS在國內相繼停服,囤貨之外,企業(yè)開始考慮國產替代品。國產化浪潮下,享有技術優(yōu)勢的中科曙光(SH603019)自研產品比例及核心部件自研能力均有所提升,開發(fā)了基于國產處理器的高端計算機、IO芯片和IO模塊、底層管控固件等產品,成為其后續(xù)市場競爭中的有力資本。
需要注意的是,隨著算力網絡的鋪開,中科曙光要應對的競爭對手進一步拓展至運營商。作為“后來者”,憑借大規(guī)模的網絡基礎設施、遍布的基站、存算一體等優(yōu)勢,運營商們已經搶占到不小的市場。如中科曙光之類的老玩家,未來在留住存量的同時,要想拓新,勢必要給消費方交出更多的“獨家”方案。
2022年的數據信息有多重要?
中國信通院發(fā)布的《中國數字經濟發(fā)展白皮書(2022)》數據顯示,2021年,我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已提升至39.8%。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亦明確了“促進數字經濟發(fā)展重點,加強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”的工作任務,提出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,逐步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等內容。
在此背景下,國產廠商、運營商均在此加碼,搭建數字基礎設施成了新風向。
以主要從事高端計算機、存儲、云計算、安全產品的研發(fā)及制造的中科曙光為例,今年上半年,中科曙光已在大力發(fā)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,參與各地高端算力中心建設,基于浸沒液冷、高密度設計、高效電源管理、大規(guī)模算力調度云平臺等技術,支撐數據中心集約化、規(guī)?;?、綠色化高質量發(fā)展。
圖片來源:公司官網
從經濟效益上看,今年前三季度,中科曙光實現營業(yè)收入73.87億元,同比增長13.59%;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.54億元,同比增長40.28%。業(yè)績實現較大增長,除了搭建數字底座,如中科曙光等國產廠商還享受了一個“時代機遇”。
今年以來,國際環(huán)境不穩(wěn)定,貿易戰(zhàn)、信息戰(zhàn)愈演愈烈,芯片“卡脖子”現象加劇,微軟Win7、CentOS在國內相繼停服……囤貨之外,企業(yè)開始考慮國產替代品,國產化浪潮快速興起。從中科曙光11月中旬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來看,隨著國內芯片生態(tài)逐步成熟和豐富,中科曙光業(yè)務中圍繞國產芯片高性能計算機整機解決方案的占比已在逐年增加。
不過,要乘上國產化與數字經濟的東風,企業(yè)自身研發(fā)能力也很重要。國產化背景下,享有技術優(yōu)勢的中科曙光自研產品比例及核心部件自研能力均有所提升,開發(fā)了基于國產處理器的高端計算機、IO芯片和IO模塊、底層管控固件等產品,成為其后續(xù)競爭中的有力資本。
如果說國產化還是屬于未來的可能性,那算力就是中科曙光手里一張穩(wěn)定的牌。目前,中科曙光主要業(yè)務集中在國內市場,競爭對手有浪潮、新華三、戴爾、聯想等。與競爭對手相比,長期且持續(xù)的算力布局是其明顯優(yōu)勢。
圖片來源:公司官網
中科曙光自2007年開始從事云計算技術產品研發(fā),目前已形成全棧云服務能力。曙光云以建設運營“城市云”為主要業(yè)務模式,在全國多個城市布局。今年9月,由寧夏自治區(qū)政府聯合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、中國電信、中科曙光共同打造的國內首家基于“算力可用、可控、可計量”的一體化算力交易調度平臺、算力服務交易解決方案平臺也正式啟動。另一方面,“東數西算”的大背景下,中科曙光亦全面參與其中。
不過,需要注意的是,隨著算力網絡的鋪開,中科曙光要應對的競爭不只是計算機領域的“老對手”。傳統(tǒng)通信業(yè)務增長疲軟,各大運營商在積極尋找新增長點的過程中紛紛瞄準了算力領域。
除了與中科曙光有過合作的中國電信(SH601728),三大運營商中的其余兩家也均投身其中。盡管是“后來者”,憑借大規(guī)模的網絡基礎設施、遍布的基站、存算一體等優(yōu)勢,運營商們還是快速搶占到不小的市場,并有逐步擴大趨勢。
未來,在政策支持及市場需求的驅動下,下場分蛋糕的企業(yè)仍將進一步攀升,如中科曙光之類的老玩家要想留住存量并拓新,勢必要給消費方交出更多的“獨家”方案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